“60年的工作和学习,虽然说起来,我也够努力,但是总感觉到自己取得的进展和成就不够让人满意。如果说做了一点成绩的话,应该归功于国家的培养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始终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来学习和工作的。现在,适逢学科发展的大好时机,我本人将继续努力,一直到我生命最后一刻。” ——陈予恕 2016年3月
2016年3月,在“庆祝陈予恕院士从教60周年暨工程非线性振动学术研讨会”上,当85岁的陈予恕面对他在过去60年亲手带出来的100多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时,他的脸上始终都洋溢着极为灿烂的笑容。他一会跟这个聊几句,一会拍拍那个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我工作60年了,我对我的学生比对我的孩子还用心。”他丝毫不掩饰对这些学生们的爱,而在这些学生中,已经有4位国家“杰青”,学生的学生中又有2位“优青”。
陈予恕,著名工程非线性振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应用科学院外籍院士,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体育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学生们眼中,这个面色红润,时时都挂着笑容的长者,非常和蔼;这个走路带风,步伐铿锵的科学家,非常坚定;这个讲话条理清晰,让人茅塞顿开的师者,非常睿智。
尽管已经85岁高龄,但科研和教学仍然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他说:“我本人将继续努力,一直到我生命最后一刻。”
先生所想 是国家和民族之兴旺
我家里穷,是国家、党的培养,才有了我的今天。我有报恩的思想,我总是觉得自己对这个国家,对这个党,做的事情太少,太少了。
青少年时期经历过日军侵华,求学之路动荡,甚至一度辍学的陈予恕深知,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他的今天。他在面临人生选择之时所想的也是党和国家最迫切的需要。而这也深深地影响到他的学生们。
“先生贯穿始终的一个科研风格就是紧盯国家重大需求,理论联系实际。他用科学的理论来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难题,这影响了我的一生。包括我在内,他的绝大多数弟子都延续和坚持了他这种风格。”如今已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的杨绍普从1983年开始在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体育师从陈予恕读研究生。在他看来,无论是陈予恕的学生弟子还是在其身边工作过的年轻人,都潜移默化地受到陈予恕这种风格的影响。
陈予恕科研风格的形成,缘自他对党和国家的感恩。无论是个人选择还是科研选择,他首先考虑的都是国家需求,是能为国家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陈予恕参加高考时,恰逢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祖国开始了工业化的征程。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渴求,让陈予恕很自然地选择了机械专业。
1958年他赴苏公费留学,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学成归国,并决定将非线性振动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回忆当初自己的选择,陈予恕坦言,“对非线性的研究是国家的需要。工程生产应用中的许多问题用线性理论已无法解决,必须从非线性理论中去寻找新的解决方式。”
20 世纪70年代后期,他主持了机械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大型共振筛寿命问题的重大攻关项目。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研究,他提出了新的解决双质量非线性共振筛振动理论分析的处理方法,使得该共振筛同比节能50%,筛分率高20%,并大大了提高了设备寿命。这次成功,使非线性振动理论及其应用价值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肯定。
年过50岁,他又开始学习当时非线性动力学的新兴理论“分岔和奇异性理论”,并提出了“C-L方法”,解决了国际非线性振动界长期存在的难题。理论的突破,如同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一样,推动了国内的学科交叉,带来了后面几十年的学科辉煌,也在实践应用上实现了更大的突破。1995-2001年,他主持了我国一般力学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旋转非线性动力学问题”,解决了7 省市23 台汽轮发电机组的疑难振动故障和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4 亿多元直接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2005年,陈予恕因为卓越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旁人看来,已经达到学术顶峰、功成名就的陈予恕可以歇歇了。但事实上,陈予恕在当了院士以后,他反而更加努力了,他唯一的想法却是“多做些事情”,“看看谁对国家贡献大”。
“我现在科研甚至比以前还要用心许多。”近10年来,陈予恕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科研重点转移到航空发动机动力学的研究上。因为在他看来,航空发动机的研究是目前国家重大的战略需求,他必须要做点什么。
先生所想均是“国家”需求,弟子们自然将这种心怀国家的情怀继承了下来。如今,陈予恕培养出来的学生弟子100余人,活跃在大型机械、高铁动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许多已成长为国家“杰青”,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如,石家庄铁道大学的杨绍普如今已是高铁动车动力学与控制方面的权威专家;1982年曾跟先生学习的马兴瑞,曾担任过中国探月工程、神舟载人飞船等项目负责人,被誉为“航天少帅”;1994年跟随先生读博的张伟,如今是北京工业大学的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机械系统、飞行器非线性动力学方面的专家……
先生所为 是后学者的榜样和标杆
只有把自己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呕心沥血地教育,才会让他们更加成才。小树不修不直,人不严格就会越来越懒散。
当选院士后,让陈予恕比科研更用心的,是人才培养。作为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体育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双聘院士,他为两校在非线性动力学研究领域都培养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人才梯队,而且仍然在亲自指导学生。已是80多岁的他甚至有时候还在为学生的工作做得不够理想自责,仿佛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似的。
但事实上,学生们从他身上学到的,远远不止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为人为学的态度和品格。
陈予恕的同事和学生在谈到他时,几乎都会不约而同提到这样几件事:他坚持每天跑步锻炼身体,几十年风雨无阻;他的朋友很多,有许多是企业里的工程师;他的视角永远是前瞻性的,目光始终瞄准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他每天都去办公室,在他名下的学生,他都亲自指导;他从不吝啬对学生赞赏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对于有潜质的学生甚至愿意从本科生带起。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坚持每天跑步和锻炼身体,这让陈予恕保持了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也让学生们从老师身上看到了“坚持”二字的力量。杨绍普感慨:“我第一次申报国家基金,写了八份申请书才获批。其实第二年写的时候心里已经发怵了,第三年觉得这个比登天都难了,几乎都想放弃了。但想想老师跑步都坚持了几十年,我也得坚持下去。”
回想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学生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学生严格的要求。正如陈予恕自己所说:“搞学问含糊不得,含糊对国家对个人都没有好处。”
陈予恕上课一直使用板书,长长的公式一写一黑板。公式多了,难免会写错。但陈老师一旦发现,会立即纠正。
在陈予恕的众多学生中,张延安是特殊的一个。退休前是哈尔滨汽轮机厂主任高级工程师的张延安,如今仍活跃在国内外大型汽轮机维修现场,是行业内有名的技术大牛。40年前,当时还是企业动平衡车间工人的他参加了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体育组织的一个短期培训班,培训班的组织者和主讲人就是陈予恕。张延安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陈老师讲课解一个方程,写错了,第二回上课他先说上次自己有个解方程的错误。“但其实我们都没发现,我认为这就是实事求是。”
尽管看起来非常和蔼可亲,但他的学生们心中都有一个极为严肃的先生模样。因为他把自己在教学和科研上严谨和严苛的标准同样用来要求自己的学生。学生交上去的论文,他都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修改,甚至标点符号、英文注解中的细微错误,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张伟回忆说,因为工作完成不及时,自己在上学时没少挨先生批评。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不是这么严格要求的话,我可能也达不到目前的学术的地位。”
60年来,陈予恕所指导的研究生全部是自己带,从不委托助手或博士生带。他挑选学生有两个要求,一是对学科要有真正的兴趣,再一个就是学生必须肯学。
2015年刚刚博士毕业的侯磊,从做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就跟随陈予恕学习。“大概是2008年前后,他希望从本科生中选一些对他研究的学科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我那时大三,就跟陈老师进入他的实验室了,毕业时跨专业保送过来,跟随陈老师读硕士和博士。”侯磊说,陈老师坚持一对一地指导学生,每个学生大概一到两周轮到一次单独和他深入交流的机会,学生汇报自己的课题进展,就遇到的问题和老师商量,提出解决方案。在下一次谈话时,老师会追问上一次的问题有没有进展,并且会又给学生一些新的思想。“总之,他会一直盯着我们,而且他自己也时刻在思考,这种鞭策让我们不努力都不行。”
“我有个学生毕业去应聘。他的简历上写着导师陈予恕,没有别的导师的名字,当时招聘单位都觉得不可思议,‘盘问’了他好几遍。”谈到高龄仍亲自指导学生这件事,陈予恕笑着讲了这样一个“段子”。
先生所念 是人才培养与创新未来
作为教育和科技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如何能培养出科技创新能力更强的人才以及探索机械动力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陈予恕对待青年学生有四字箴言:“实、足、圆、满”。他是这样解释这四个字的:实,就是踏踏实实去学;足,千里之行至于足下,就是要去实践,要走好自己的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坚持走下去;圆,人都不是很完美的,但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到圆满,同时也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任何人和事;满,其实是不满足,不满足现在的学术知识理念,要创新,要领会国家需要怎样的人才,更有力去为国家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陈予恕的一生就是不断创新、永葆青春的典范。杨绍普至今还记得上学时的一件事。当时非线性系统的分岔理论是非常前沿的一个研究,陈老师很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并把分岔理论引入到了非线性振动学科中。当时陈老师已经快60岁了,为了吃透这个在数学领域里都难啃的理论,他带着学生前后用了一年的时间踏踏实实去研读和学习,并据此开辟了力学研究的新方向。“当时学的这些,我已经至少用了30年了!”在杨绍普看来,老师身上这种踏踏实实为人为学,“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创新的精神,对他来说是莫大的激励。
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创新,作为老师,陈予恕格外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他四处邀请数学界的院士和知名教授来给学生们讲学,一讲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上午讲课下午讨论。此举除了让学生们拥有了开展科研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外,还极大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
陈予恕还定期为学校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创新课程。2005年,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体育力学系为本科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力学与工程”,专门聘请大牌教授为本科生上课,陈予恕便是最初的授课教师之一。他多次受邀为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体育机械学院博士生论坛和本科生夏令营作报告,传授他的学术与教育思想。他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创新论坛上最常见的主讲人。
陈予恕还有个独特的教育理念——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去开辟新的天地,而不只是沿着他的“老路”走。
“我们毕业之后,在科研方向上他从来不干涉我们。而且在和我们学术交流时,他也从来不会摆谱。”张伟教授感慨,这是先生区别于很多人的做法,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于是他的学生们毕业后“被迫”去开辟自己新的研究领域,学生们因此快速成长,这个学科也因此快速繁荣。
“培养创新型人才,老师必须自身是创新型人才”。关于研究生课程设置,他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在给学生们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他会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汇到教学里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在他从教60年的纪念研讨会上,他还跟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学习《中国制造2025》的体会,分享了自己在航天发动机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
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学子投身非线性振动与非线性动力学学科研究中来,2011年3月,80岁高龄的陈予恕院士个人出资40万元,学生、同事和同行捐资40万元,设立了“陈予恕奖学金”,这是国内动力学与控制学科设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学科奖学金。5年来,共有46名优秀研究生和直博本科生获得了“陈予恕奖学金”。该奖学金的设立,极大地鼓舞了青年学子投身学术研究的热情。
事实上,他的“学生”并不局限在校园里。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更努力地将非线性振动理论应用于工程实际。他先后在三家企业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到企业去和一线的技术工人讲学。2016年4月,他还利用一周时间,为湖北襄阳某军工企业的数百名技术人员讲授了振动理论和实验方法。
矢志不渝、桑榆未晚,85岁高龄的陈院士,仍然坚持在科研、教学与社会活动的第一线,目前仍亲自指导着十几个博士和硕士生。2015年,他组织参与了航空发动机安全运行基础的“973”项目;2016年,陈院士牵头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他正在践行着对自己的期望:努力到生命最后一刻。